令人叹绝的“无情对”对联
三个小布丁
今天我们来说说“无情对”这个特殊的对联形式。
所谓的“无情对”,就是跟一般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,配合要紧密不同。“无情对”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,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,绝不相干,使人产生奇谲难料,回味不尽的妙趣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无情对”。
我们先来看一个无情对的代表作。
上联:树已千寻休纵斧
下联:果然一点不相干
果然一点不相干!其实,这个对句就是无情对的特征,下联语义跟上联毫不相干,但细细考究,下联的字,又每一个字与上联对得非常工整。这副无情对,出句有多个版本,“千寻”之外还有“半寻”和“半枯”之说。据说这个对联的下联是张之洞对出来的,因此张之洞也被人讹传为无情对的创始人。从纯技巧来看,此作主要由“果”“干”二字的借对而获得成功。从小类工对的角度来看,作品并非“完璧”。然而,正是因为对句“果然一点不相干”在成功实现无情对仗的同时,还恰好概括了大部分无情对的常见特征,而稳居佳作第一把交椅。“果然一点不相干”,也奠定了无情对作品“主题不相关”这一主流风格。
再看一联,这个对联还是跟张之洞有关。
张之洞有一天约朋友工部侍郎李文田等到北京陶然亭游玩,席间,张之洞出一上联要大家对,上联:陶然亭;李文田稍加思索,迅速对出下联:张之洞。整副对联,整词借对,字字工致,义远而类较远,是五言以下无情对中的代表作。“陶”字由形容词“快乐”转义为了名词“姓氏”之意。估计张之洞在出句时,心中很可能有预谋在先。当然了,可以预谋,也正是无情对创作的一大取向。
接着来,再看:
上联:公门桃李争荣日,下联:法国荷兰比利时,据说这是清朝末年的一副对子,下联全以外国国名属对,却又字字与上联相对,意思又毫不相干,算无情对中的代表作。
朋友们看了对联谐趣这个系列总说举例少,今天多举几例,大家再看下面的无情对,仔细玩味,一定叹绝不止。
上联:富士胶卷
下联:贫僧糊涂
上联:人生欲望多
下联:马克思名大
还有一个三字的无情对,上联:乔国老,是指三国时期东吴的大乔与小乔的父亲。下联:石家庄,这可倒好,对上来的是一句现代城市,河北省的省会。仔细思量,乔是姓,石也是姓,以家对国,以庄(庄子)对老(老子),绝妙不?
评论